教師就是為孩子們創造環境,三歲的孩子比六歲或更大的孩子更需要與眾不同的良好環境,這些環境刺激孩子們對學習的欲望。
美感對幼兒非常有吸引力,幼兒最初的活動欲都是因美引起的。
美感是一種體驗的累計與獲取的歷程,透過個人視、聽、味、嗅、觸等感官媒介,覺察周圍生活環境中各種美的訊息,并連接經驗想法及想像,進而觸動內在情意的感動。
美感教育的基礎來源美感生活經驗的累計,最能夠提供幼兒豐富美感經驗的來源,除了日常生活,就是周圍所接觸的環境。因此,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的美有所觀察發現,共同營造美感的環境和生活。
那么在幼兒園,我們如何營造美感環境呢?培養孩子的審美力呢?
瑪利亞·蒙特梭利提倡不僅活動材料要具有美感,而且環境本身必須具備和諧的氣氛。她認為,真正的美是建立在簡潔的基礎上,其教室環境在視覺上要協調統一、生動、美觀、大方,但又不顯得過分刺激和凌亂。除了美之外,蒙特梭利還提倡整個環境應當平和、有滋養力,輕松而溫馨,使兒童樂在其中。
今天,小編就帶領大家從“美感”的角度來談一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,讓我們通過文字共同品出環境的新滋味。
蒙氏教育中,投放在蒙氏教室里的材料在顏色、光澤、形狀上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。
瑪利亞·蒙特梭利在設計教具時,對教具的顏色進行了反復試驗,以使教具的美感能充分喚起兒童的興趣。如感官領域幾何學立體組的教具,由圓柱體、球體、棱柱、棱錐、卵形體、橢圓體等組成。每一個立方體高四英寸左右,均由實木制作而成,并涂有光亮的鈷藍色漆,無論視覺還是觸覺都深受幼兒喜愛。在教室里,經常能看到幼兒操作,并不斷重復它們的名稱、感受它們的形狀。這種反復練習的過程,不僅幫助幼兒增加了認知,而且鍛煉了他們高度的專注力。
同時,我們也要借助充滿“美感”的環境,培養孩子的審美力,審美不僅是一種直觀感覺,也是一種心理感覺。審美觀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在環境中通過有意無意的學習、訓練逐漸形成的。幼兒學習審美力要進行全方位訓練,從一出生開始就要為之創造美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,重視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。
跨世紀幼兒園的蒙氏教室環境力求達到顏色、亮度和比例的完美統一。
整個環境都是為了吸引兒童而創設。如:
晶瑩光亮的桌子在告訴孩子們:“請小心使用我!”
手柄上漆有小碎花的掃帚也在說:“別讓我閑著!”
水池里面放著小刷子和小肥皂的洗臉盆,似乎在說:“把你的小手放進來吧!”
教室里放著精美的裝飾品,似乎在說:“我漂亮嗎?你喜歡我?”
好看的日歷,既能認識日期還能養眼,似乎在說:“快來擁抱我吧!”
這些物品都在邀請幼兒去使用它們。如同大自然中怒放的花朵,在用自己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香味召喚著其他生靈,每個精靈都會擇良木而棲。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,自身的審美力也會有所增強。
良好的審美力將影響幼兒一生對美的欣賞,而這都需要后天環境的熏陶及成人潛移默化的影響。